文博讲堂
梁山县博物馆——明代漕运护航船
信息来源:梁山县博物馆
一、发掘经过
1956年在我县杨营镇贾庄村出土了一艘明代漕运护航船,这艘船已经在明代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宋金河道内静静地沉睡了数百年之久,他的出土好似晴空中的一声霹雷,吸引了无数眼球的集中,是继梁山七器之后,梁山地区的又一大考古新发现。
二、基本概况
该船为松木质地,船身呈柳叶形,全长21.8米,船身中部宽3.44米,共有13个舱,其中两个是居住舱,其余为货舱。据计算此船承载量约15吨。无船楼,应为军用船只。因其出土于京杭运河支流以及随船出土的大量兵器,专家推断应明代京杭运河漕运护航船。铁锚上刻有铭文“洪武五年造……”,船舱内遗留有各种兵器、马具、货币以及生活用具等等。此船形体巨大,保存完好,实属国内外罕见,是了解和研究明代水上运输情况的重要资料。
三、历史渊源
明朝最初建都于南京,由于这里是江南富庶之地,统治者自然不会重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问题。明王朝迁都到北京后,南方粮米运输又成为一大难题。多年的海运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当时从事海上运输的船只都是木船,几乎没有抗御风浪的能力,船只倾覆事件时有发生。为此,明朝政府严令停止海上运输。京杭大运河又重新承担了繁重的运输任务。为了确保运河的畅通,明政府又征用大批人力重新清理被淤塞的会通河,对其他河段也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古老的大运河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梁山地区在明运河的疏浚工程中京杭运河主航道发生了变化,元代会通河南部由五里堡入境,流经开河、袁口、向西北流经前码头、寿张集,由路那里出境。明代会通河进行了去弯取直,南部仍由五里堡入境,流经开河、袁口、仍然采用元代故道,但由此向北流经靳口、小安山镇流入大安山镇出境。明清时期,开河、袁口、靳口由于运河的通航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繁荣的运河古镇。
宋金河位于梁山、郓城二县境内。据郓城县志记载:宋金河自武安镇李垓村东鄄郓河东岸始,向北经郓城之东入梁山东平湖,河长22公里。是济水和京杭运河的支流。北宋末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宋江在梁山高举义旗,替天行道。水泊英雄利用广济河,把官府从运河经赵王河送往曹州的财物,夺取之后带回梁山泊。因此梁山人民也把宋金河称为宋江河。明代宋金河仍然作为京杭运河的支流担负漕运的历史使命。
据《明代漕船考》中《明史论丛》载,舟船是漕运的基本条件之一,明代漕船属于官船,实行官造官修制度。由梁山漕船铁锚载“洪武五年造”可见此船建造于明初期,当时海运仍在运行,海运船都是在“产木水便地方”打造,漕运的漕船亦是如此,所用木材系就地取材。
四、历史、考古价值评估
此船形体巨大,保存完好,实属国内外罕见。2011年省博迁建新馆时特别为该船建立了独立展厅,现已对外免费开放展览,并参加山东省博物馆2011年“十大镇馆之宝”评选,可见其文物价值巨大。据《漕船志》载:里河浅船及遮洋船“正统以前所造船只或用杉木,或用杂木,小坏则小修,大坏则改造”。此船建造于洪武年间,仍为松木质地,也凸显了其重大的文物价值。此船和附属出土文物是研究明代漕运发展、明代漕运安全保护和明代造船工业的实物基础。也为当前正在进行的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